跳至主要内容

18 篇文章 含有標籤「量化投資」

查看所有標籤

· 9 分鐘閱讀
Eric Cheng

聽到「股神」這個名稱,相信大部份的人直覺的反應就是 華倫·巴菲特(Warren Edward Buffett),巴菲特出生於 1930 年,今年已經 93 歲,在 2022 年富比士公佈的富豪排名榜中排名第五

而巴菲特的持股是公開的,13F 每季會公佈管理一億美元資產以上的投資機構的持股,可參考【如何查詢13F機構持倉報告】,而巴菲特的 波克夏・海瑟威(Berkshire Hathaway)就是其中之一,簡單的說只要買波克夏(BRK.A,BRK.B)的股票就等於跟巴菲特的持股

那既然巴菲特這麼厲害,是不是直接買波克夏的股票就好了?不過相信很多人又聽過一個說法,說巴菲特近十年的績效已經不如大盤,比指數型 ETF 還不如,所以波克夏績效到底怎麼樣,到底該不該買?這篇文章完整了回測 BRK.B 從 1996 ~ 2023 這 27 年的股價報酬表現

· 7 分鐘閱讀
Eric Cheng

常常聽到一些朋友問,美股大盤 ETF 那麼多,差別到底在哪?有在看這個 blog 的文章的朋友,應該都認識 SPY 這支 ETF,所以就應該直接買 SPY 就對了嗎? 這篇文章簡單介紹一下比較常見的五支美股大盤 ETF: SPY、IVV、VOO、VTI、ITOT,並對此做了一下簡單的績效回測

· 14 分鐘閱讀
Eric Cheng

相信很多人都修過投資學,或者在開始進入投資市場時學過複利,最常看到的說法就是時間是複利的好朋友投資要趁早,同樣的本金,早投資給幾年就會...,之類的說法

先用自己網站上的【複利計算機-包含定期定額】,看一下 10% 的報酬率,投資 30 年會有什麼的結果

複利結果

看似很美好,但真的進入投資市場後,發現好像不是那麼回事,理論和實務上到底有多少差距?造成的原因是什麼?還是我們念的理論根本上有問題?

· 10 分鐘閱讀
Eric Cheng

談到美股,應該沒有人不認識 QQQ 這支 ETF,以成交值來看,QQQ 幾乎都穩定的是所有 ETF 的第二名(第一是 SPY),以規模來看,也只輸 S&P500 指數的 ETF (SPY,VTI,VOO,IVV),是除了 S&P500 指數外最受投資人歡迎的 ETF,

它有段黑歷史,在 2000 年網路泡沫化的崩盤八成,遠大於其他 ETF,這篇文章用回測來討論這件事會不會再次發生

· 6 分鐘閱讀
Eric Cheng

台股常有重要節氣變盤之說,「端午」、「中秋」、「清明」的說明都有,簡單查了一下,光是「端午變盤」這個詞,一天就有 150 次的搜尋量,基於蹭流量的考量,基於大家對端午變盤的真實性的好奇,這篇文章回測從 1998 年的每個端午節後的股價變化

端午變盤 關鍵字

· 9 分鐘閱讀
Eric Cheng

升息

美國聯準會在經歷三年來未曾升息,聯邦基準利率(fed funds rates)幾乎接近於零後,在今年三月宣佈升息一碼,然後又在美東4日下午2時(台灣5日凌晨2時)宣布升息兩碼,今年估計還要再升息 4~8 碼都有在傳聞, 升息到底對股市、債市有什麼影響?從簡單的經濟模型來看

升息 => 資金流向存款,離開股市 => 股市下跌

升息 => 殖利率上升 => 債市下跌

但之前的回測【資產為什麼要配置債券?回測S&P500加20年期以上美國公債ETF】,又說明股債市彼此間是呈現負相關,似乎又有點矛盾?

· 16 分鐘閱讀
Eric Cheng

在前一篇文章【資產為什麼要配置債券?回測S&P500加20年期以上美國公債ETF】發文後,不少人有疑問,為什麼要用 TLT?為什麼不是用短債?如果把 TLT 換成其他債券會是什麼效果?

有個奇怪的現象,似乎很多投資人對股票都好像很熟悉,都能說的頭頭是道,但談到債券,卻變的似懂非懂。大部份的人對債券的印象通常就是低風險低報酬,但真的是這樣嗎?這篇文章簡單回測一些常見的債券 ETF,說明該怎麼選擇的依據